贵阳市花溪区检察院检察官宋丽丽曾办理一起非法制毒案:犯罪分子在贵州某地生产麻黄碱,运到昆明、缅甸等地销售。案件进入起诉、审判环节,发现缺少犯罪分子从生产地到销售地运行轨迹的证据。
“口供显示运输了毒品,但没有车辆GPS轨迹、过路费票据等证据。”宋丽丽说。最终,法院没有考虑运输毒品罪,仅以非法生产毒品罪量刑。
“侦查、审查起诉没有严格做到向审判看齐,是以往司法实践的‘痛点’。”贵阳市委常委、政法委书记庞鸿说。
如今,在贵阳,大数据成为解决“痛点”的有力武器。今年以来,贵阳市运用大数据推动刑事诉讼制度改革,建立政法大数据办案系统,制定统一的“证据指引”并实行案件“智能审查”,打通了公、检、法网络壁垒。
记者采访了解到,贵阳对近3年来故意伤害、抢劫、杀人、盗窃、毒品等5类案件中,因证据瑕疵造成的不捕、改判等案件进行大数据分析,从中找出易错环节、遗漏证据,制定统一适用的批准逮捕和移送审查起诉的255条“证据指引”。
统一证据“标尺”是“向审判看齐”的重要一步。要避免“人情案”“关系案”,证据的审查也极为重要。贵阳政法大数据办案系统构建证据数学模型,将“人工审查”变“智能审查”。
“运用人工智能,将‘证据指引’嵌入政法大数据办案系统中,自动阻止证据有缺失的案件进入下一环节。”贵阳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孙贵丽说,这促进了“以侦查为中心”向“以审判为中心”、抓人破案向证据定案、制度约束向数据监督的转变。
据统计,贵阳政法大数据办案系统在贵阳市、花溪区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白云区运行以来,共办理刑事案件419起480人,其中只有2.3%因证据不足退回补充侦查,实现因证据不足作出无罪判决的案件“零发生”。
在案多人少情况下,大数据系统提高了办案效率。以花溪区检察院为例,现在移送到检察院的案件,不用再去审查证据是否充分。目前案件批捕环节从之前的平均5.9天,下降到5.8天,起诉环节从44.2天,下降到18天。